教师节的设立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:
一、早期探索与雏形形成(1931年)
南京中央大学发起 1931年,教育家邰爽秋、程其保等人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,发表《改善教师待遇宣言》,提议将6月6日定为教师节,称为“双六节”。
政府初步认可
当时国民政府曾短暂承认6月6日为教师节,但未全国推行。
二、多次调整与未定型(1939-1951年)
政府主导调整
1939年,国民政府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8月27日,但未获全国统一实施。
国际劳动节替代
1951年,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,决定以国际劳动节(5月1日)作为教师节,各地可自行组织庆祝活动。
三、正式确立与持续发展(1985年至今)
全国统一设定
1985年1月21日,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议案,正式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。
制度完善
自1985年起,教师节成为全国统一节日,学校普遍开展表彰活动(如颁发奖金、证书),学生通过送花、贺卡表达祝福。
四、意义与演变
核心价值: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贡献,提升教师社会地位,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。 发展特点
以上信息综合了不同时期的官方文件和权威资料,涵盖教师节设立的前因后果及历史演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