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学中介的“套路”通常指机构为获取利益而采取的误导性或高成本操作方式,常见类型及表现如下:
一、虚假宣传与夸大承诺
成功案例夸大 机构可能列举大量合作院校案例,但多为普通信息交流关系,而非真实录取保障。
名校“内部渠道”
声称与海外名校有特殊合作或内部名额,实际并无此类资源。
逆袭故事制造焦虑
通过“从普通院校逆袭至顶尖名校”的虚假故事,激发学生焦虑情绪,促使其签约。
二、高价收费与服务质量问题
收费不透明
初始报价与实际服务内容严重不符,签约后频繁收取“附加费”或隐性收费。
服务态度转变
签约前热情服务,签约后推诿责任,甚至转交其他机构处理申请。
基本流程疏漏
忽视申请进度跟踪或文书质量,导致申请失败或延误。
三、信息隐瞒与误导选择
院校信息不实
隐藏学校真实排名、专业实力等关键信息,推荐“保底院校”而非适合学生的学校。
材料造假
伪造学历、成绩单或推荐信,甚至协助购买学历证书。
招生条件歪曲
隐瞒或夸大学校招生要求,如专业名额限制、语言成绩要求等。
四、合同陷阱与权益侵害
退费条款苛刻
声称“申请不成功全额退款”,但实际“保底院校”录取标准极低,退费条件严苛。
强制签约
以“量身定制服务”为名,强制学生签订长周期合同,限制后续选择权。
责任推诿
申请失败后推卸责任,或将问题归咎于学生材料问题。
五、其他常见手法
伪装学生推广: 通过虚假留学经历软性推广服务,吸引流量并诱导签约。 隐性收费
建议与防范措施
多方比价与核实:
通过官方渠道、留学论坛(如小红书)核实机构资质和案例真实性。
明确合同细节:
签约前仔细阅读费用条款、退费条件,保留书面证据。
选择正规机构:
优先选择有教育部资质认证的机构,避免“无证经营”。
独立申请能力:
掌握基本申请流程,对中介推荐保持审慎态度,避免因焦虑签约。
若遭遇疑似套路行为,建议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